“行星边界”(地球的极限)是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为了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必须遵守的边界线。这一概念由瑞典的约翰·罗克斯特伦博士于2009年提出。它设定了九项指标,包括气候变化、新化学物质、平流层臭氧消耗、大气气溶胶负荷、海洋酸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淡水使用、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物圈的健康性。
为何行星边界备受关注?
行星边界指的是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的“不可逾越的极限”。行星边界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之一是它能够将可持续条件维持程度的指标“可视化”。这一理念是创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视角,并且与全球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方向相一致。未来,行星边界指标可能会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等综合框架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地球系统的现状与挑战
行星边界的概念体现在下图所示的九个项目中。目前的评估结果显示,其中,平流层臭氧消耗、大气气溶胶负荷和海洋酸化这三个指标尚未超出其环境承载能力。然而,气候变化、新化学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淡水使用、土地利用变化和生物圈的健康性这六个指标已经超出了其环境承载能力。
例如,在气候变化方面,大气中CO2浓度的极限值被设定为350ppm,但到2023年已达到417ppm,超出了该极限值。此外,在生物圈的健康性方面,极限值为每年每百万种物种灭绝不超过10个,但这一极限值也已被大大超出。
即使超出了行星边界的极限值,但地球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因此不会立即崩溃。然而,就像汽车过热一样,如果长期积累负荷,其功能就会逐渐受损,增加未来发生不可逆转损坏的可能性。
行星边界示意图。在九个项目中,橙色的六个已超出其极限。
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举措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能切身感受到地球环境的变化,例如暴雨和极端天气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