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tent-logo

挑战开发新型氮气循环系统,将危险废弃物转化为资源

本文1964字,阅读约需5分钟

摘   要:大约100年前,大规模合成氨成为可能。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含氮化合物也与氨的产量成比增长,上升了10倍,使含氮化合物成为最难恢复的环境污染源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日本产综研计划建立一项技术,使人类能够在维持工业活动的同时,不向环境释放含氮化合物。该技术并非单纯地使含氮化合物无害化,而是通过科技的力量在地球上打造氮循环系统。

关键字:氮循环系统、氮资源循环、氨循环、氨回收利用、燃料氨

 

 

“地球红线”(Planetary Boundary)对超过警戒值的含氮废物敲响了警钟

 

随着工业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物排放也日渐增加。“地球红线”显示了地球能够容许的最高界限。根据“地球红线”,含氮化合物已经超过了地球环境所能容忍的极限,甚至比二氧化碳(CO2)和磷超出的还要多,已成为全球性的严峻挑战。

 

1-1.png

“地球红线”所显示的地球状态

 

有人这样评价氮有关的社会问题:“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的含氮化合物产量大约增加了10倍。氨是典型的含氮化合物,被用作肥料和化工产品的原料,作为废气或废水排放时,它会引起恶臭、PM2.5、富营养化和硝酸盐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因此,欧盟已经制定了含氮废料的减排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也呼吁减少含氮废物的排放。日本目前虽然还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也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应当着眼未来20年乃至30年,尽快建立创新的氮循环技术。”

 

产综研旨在通过技术手段,维持目前的工业活动,在无需大量减少人类所使用的氨的总量的前提下保护地球环境。

 

从氨的普鲁士蓝吸附到回收再利用

 

研究团队正在尝试实现新的氮循环系统,将工业活动所排放的危险含氮化合物转化为氨,分离和回收后再次用于工业活动,从而构建氨循环。其核心技术是2016年发现的蓝色颜料普鲁士蓝对氨的吸附作用。

 

氨是造成恶臭的原因之一。普鲁士蓝不仅可以吸附高浓度的氨,还可以吸附人类嗅觉难以察觉的低浓度氨。研究团队采用普鲁士蓝吸附剂进行了示范试验,结果发现,普鲁士蓝不仅去除了养猪场的恶臭,还有效地改善了育肥环境。

 

表情
Ctrl + Enter